跳到主要內容

1950 年代的台北人結婚





原本我掃描家裡老照片,只是想台灣濕度高,以前又沒注意好好保存,多數已褪色變黃、甚至模糊,趁這些照片狀況還沒有變更差前,趕快數位化成電子檔保存。而且老照片只有一份,數位化後還能放到社群媒體和網路相簿跟分居各處的家人分享。

偶然間爬網路時看到一篇文章【抵抗遺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紀錄】,被標題吸引就點進去看,原來是 Plustek Connect 部落格分享 "50+ 好好" 網站的好文【最有價值的事:紀錄父母的生命故事】,字字句句彷彿敲到心底。

確實,父母祖輩那個年代的人,受日本統治教育,且大多在國小或初中畢業後就進社會工作,然後為家庭一輩子犧牲奉獻。我嘗試各種關鍵字網路搜尋 1950 年代的台灣人生活,照片和文字真的少之又少,或者可以說只有幾年前網路瘋傳的一支 1950 年代駐守台灣美軍所拍的影片

於是,除了把家族老照片掃描電子檔放到 Google 相簿,我也寫進部落格,以我的家族老照片出發,拋磚引玉,也希望更多人加入,為 1950 年代的台灣人作圖像和文字記錄。

如果我們沒有把父母祖輩的故事作跨世代記錄,如果我們現在不做,那他們真的成為被遺忘的世代了。


◎ ◎ ◎ ◎ ◎ ◎ ◎ ◎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1957年在台北大安區安東街﹝靠近現在的捷運忠孝復興站﹞的結婚照。

這些老照片,不僅反映1950年代的台灣人結婚也很跟得上西方時尚呢,同時大家也可看看微風廣場 60 年前的地貌。

1940年代因為戰爭,婚紗設計以緊身上衣和束腹方便行走設計為流行。到了1950年代,Dior以束腰搭配寬下擺傘裙引領風潮,也開始流行公主線大擺、和圓領挖口的禮服婚紗。當時的台灣雖然物質缺乏,但結婚是人生大事,也是兩家的面子,當然婚紗要跟上西方的流行。

可能有人發現照片裡的新郎新娘年紀稍微大了點 (〃ω〃)

家父和家母因家庭經濟不寬裕,弟妹也多,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分攤家庭經濟壓力,因此拖到20好幾才結婚,這在當時算是非常晚婚。﹝講這些,其實是要說我爸媽晚婚、又很晚生到我這個老么啦,我不是戰後嬰兒潮世代,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老啦 XD。﹞

這輛結婚禮車是不是很可愛呀
也許有人會說結婚用黑色禮車有什麼特別嗎?

別忘了這可是 1957 年呀,腳踏車是當時一般人唯一的代步工具,奢侈一點才坐三輪車,而四輪轎車是有錢人的玩意兒,一般人只有像結婚這種重要場合才坐得到轎車。你知道 "曾經" 腳踏車也要掛車牌、繳牌照稅嗎?1952年台灣開始實施「腳踏車牌照檢查」制度,全年稅額 18 元,未依規定掛牌要罰款 30 元哩。

照片後方的磚造房屋正反映當時一般台北人的住屋。

新娘出嫁,放鞭炮囉,左鄰右舍都來看熱鬧!

下面這張照片雖然模糊,但我已經很感恩了,原始照片只有4x2.5公分,而且很模糊 (不知道是當時拍攝技術,或者是相片抵擋不住60年歲月而褪色,總而言之還好有 Plustek ePhoto 照片掃描器,我在電腦上看掃描電子檔、或從手機上看存放在 Google 相簿的照片,都遠比我看原始紙本老照片還清楚,而且老照片太脆弱,經不起拿來拿去的。

有沒有發現照片裡的女孩都是剪西瓜頭?當時為了省錢,家中小孩剪髮都是媽媽操刀的,而西瓜頭是最好剪。

下面這張照片是1957年時的黑松台北中崙工廠,也是 4x2.5 公分小照片。黑松工廠支撐附近許多家庭的生計,家母和阿姨們出嫁前都是在這工廠當女工。

畢竟黑頭車太貴,風光自女方家迎娶後,開一小段距離後,黑頭車歇在黑松工廠,然後新郎新娘和迎娶一行人在此換人力三輪車到男方家。

這黑松工廠在 1989 停工,因為要配合政府的工廠遷出台北市的政策,這也難怪,這裡可是台北大安區精華地段呀。黑松公司在微風廣場二樓設「黑松世界」,免費開放參觀,下次你到微風廣場逛時,可以到二樓黑松世界看看。


◎ ◎ ◎ ◎ ◎ ◎ ◎ ◎

你看得出來這是將近60年前的照片嗎?

網路上搜尋到的老照片影像,多數看起來黃黃舊舊的,不知道是照片所有者故意保持老照片的「褪色原貌」、還是只是不知怎麼改善?

我個人覺得既然要數位化,應該要盡量回復照片「拍攝當時的原貌」,長輩看時也會有青春回憶的愉快,更何況老照片多數泛黃模糊,對有老花眼的長輩看得多痛苦啊。

網路上有一堆文章教人用 Photoshop 把模糊老照片修到不模糊,對於非專業設計的我,望之卻步,一堆老照片若每張都這樣搞,怎受得了,所以遲遲沒有將家裏老照片數位化。還好偶然間知道有 Plustek ePhoto 這台照片數位化神器,照片放進去,掃描出來就是這麼清楚了,大家可以去看看我這篇『將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我這裡就不重複說了。

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不管你是幫長輩掃描老照片做人生記錄,或者你是掃描自己的老照片,我們一起用一張張老照片來說故事,把父母祖輩的世代、和那些年代的台灣,像拼拼圖一樣拼出來,否則他們真的成為被遺忘的世代了。



#老照片數位化 #1950年代台北平民婚禮  #1950年代的台北黑松工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0 捷克之旅 -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

咱台灣人對捷克 Kutná Hora 塔拉小鎮有兩個最大印象:一是郭台銘招待客戶的古堡就在這裡,一是 人骨教堂 。這個小鎮在布拉格東方約 60 公里處,目前居民約 22,000 人,然而它曾經是歐洲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因為此地富藏銀礦,而當時歐洲通行的銀幣 "Prague groschen" 就是在此地鑄造,從而讓它變成當時波西米亞王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Kutná Hora 小鎮在在十四和十五世紀時達到其繁榮巔峰,當時的國王 King Václav IV 就住在這。 此小鎮於 1995 年被聯合國認定為人類文化遺產。 大型遊覽車不能進入,所以我們在停車場外下車後,一路幾個景點都是用走的 (到歐洲玩,一定要穿好走的鞋)。石頭路上的排水道蓋子很有地方特色: ◎ ◎ ◎ ◎ ◎ ◎ 聖芭芭拉教堂 (捷克文 Chrám svate Barbory, 英文 Church of Saint Barbara): 聖芭芭拉教堂始建於 1388 年,作為採礦人的信仰中心和守護者,但卻是在 1905 年才完工,工程多次受戰爭、經濟問題等延誤,花了近五百多年才有今天的面貌。歌德式的建築非常雄偉,照相必須環景設定才拍得下,但我們行程因時間關係沒有要進去參觀,加上天空陰霾沒有陽光,所以在導遊催促下只能約略照成功幾張。 聖芭芭拉教堂週邊還有幾個相連景點,都是步行可到,有興趣自助旅行參觀的人可以參考其官網 http://www.kutna-hora.net/en/barbara.php 。也可參考 http://wikimapia.org/#lat=49.947271&lon=15.2674878&z=17&l=0&m=b  立體地圖。 ◎ ◎ ◎ ◎ ◎ ◎ 義大利碉堡 (捷克文 Vlašský dvůr, 英文 Valachian courtyards / Italian court): 離開聖芭芭拉教堂,我們步行幾分鐘通過小鎮來到這個義大利碉堡。在十三世紀時這裏是波西米亞王國的中央鑄幣廠,當時國王 Václav II 邀請義大利佛羅倫斯律師和銀行家來此協助他改革統一波西米亞貨幣,這個碉堡也因此而命名。在十四世紀末此地重建後則成為波西米亞王國國王 Václav IV 的臨時

將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這幾年因為家裏發生一些事,所以暫停部落格的寫作。偶然間看到美國有個 Save Your Photos 網站  在推廣保存人生照片,並訂每年九月為《保存照片月 Save Your Photos Month》,想到家裏有很多父母遺留的老照片,應該用現代的科技將這些老照片數位化,讓家族記憶延續下去。 但開始要進行數位化時,才發現問題還不少。 主要原因出在很多老照片已有一甲子年紀。當時鏡頭和沖印技術發展、拍照技巧都遠不如現在,多數照片歪斜,有的還模糊,更不用講台灣氣候潮濕,這些黑白老照片全泛黃褪色,張張都有明顯的歲月痕跡。 而且為方便父母想把照片貼牆上,好時時看照片回憶的願望,十幾年前家裏買了護貝機,把多數照片護貝,當時從老式相本把照片撕下來時,不少照片已有損傷 (父母祖輩那年代用的是黑色背膠的自黏相本,再怎麼小心翼翼地將相片跟相本分離,不只照片背面會有黑色殘膠,照片正面還可能因跟相本透明膠膜黏住而撕破)。但可能這十幾年保護得宜,還好這些護貝膜沒有像網路上說的跟照片分家,跟其他沒護貝照片相比,稍稍 "保存" 護貝當時照片的狀態。 雖然是整理保存自家的老照片,但想到應該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所以就把我的經驗寫在這部落格跟大家分享,或者想懷舊看看 1950 年代台北人生活和地貌,也歡迎追蹤這個部落格。 ◎ ◎  ◎ ◎  ◎ ◎ ◎ ◎ ◎ ◎ ◎ 怎麼將老照片數位化?  剛開始是想 用不花錢的方法:手機翻拍 。 我試了用手機相機直接翻拍,也下載 Google PhotoScan app 來翻拍,但不管照片有沒有護背,很難避掉反光問題,花不少時間、手也痠,而且黑白老照片翻拍效果也不好。 後來,想說 花錢給照相館掃描轉數位檔 ,總該可以吧,於是拿一些照片去照相館試看看。 但花了錢卻更失望。照相館只是把我的照片放到他們的掃描器掃描儲存影像檔,存成光碟給我,前面提到我家老照片上的 "歲月痕跡" 原汁原味保留在影像檔,有的護背照片還是有反光痕跡,有的檔案還有粗粗邊框,我的原始照片可沒有那些框呀。 照相館的人說他們不幫人修檔案的,是我的照片太老舊,尺寸大小不一,而且又有護貝,......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我家照片的錯。 難不成就讓這些家族老照片淹沒消失於歲月中吧? 不能服輸,問問谷大神吧。